生产力已经要变成一个梗了。
舍不得买AirPods Pro正常吗?
太正常了。
生活的切面 – 苹果
一般人呢,喜欢在年底或次年初时,记叙一年间的收获经历,还有对来年的期望。大概我就不一样了,去年春天打算写的年度总结,一直烂尾到了 2019 年。所以也是时候记录下两年来的大事小事。有些事因为发生略久远,可能已想不起所以没有提到;有些事呢,则是因为我刻意不想提到。从以前列出的大纲看来,两年来遭遇的事,虽不如初入大学时顺利、积极和简单;但却该是毕业后回忆生涯时,不得不讲述的一个开始。两年来,很多人与事变了,很多也没有变。我依然去了很多次南京,也和几个老朋友走过很多城市,却玩着一样的东西。虽然我可能再也不用去南京了,不过我真切地期望这些美好的记忆,能够随着时间在某天再次降临。
军训杂谈
几天不上同心云军训也变成热门话题了。当时最高兴的,就是到了中午和晚上,大教官拿着扬声器说「带过去开饭」;每天晚上十点就能睡着;还有完事以后穿上自己的衣服那种舒服。军训结束后室友给我说,他不想当兵了,不是因为日子苦,而是短短十多天的军训就让我和他觉得,从来没动过脑子,人都要变笨了。
其实艰苦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但是我们一直有种奇怪的思路,认为人生中的苦构成了一个偏序关系。可是,吃有些苦不会教给自己任何东西,从一些苦里学会的东西可能也没法用到另外的事情上。我对于人性可能比较悲观:在没有真的极度触动灵魂的事发生时,人的习性很难改变。高中和大学的军训我都瘦了十斤,后面要不了多少天体重又回去了。平时不爱学习,不爱锻炼的人,军训结束之后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Reeder 4 初体验
今天一早上就看到消息说 Reeder 4 终于正式发布了。作为一个在 App 领域啥便宜都捡的人,Reeder 3 免费时我第一时间就从 App Store 下载了 iOS 和 macOS 两个版本。然后为了试着玩,就尝试加了 RSS 源,然后为了多设备之间同步开始使用 Feedly 和 Inoreader……慢慢地自己订阅的源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觉得 RSS 这种伟大发明不应该如此死去。
入 iOS 坑以来,在各类媒体的推(忽)荐(悠)之下,买过的 App 也不少(当然和大佬比更不算多)。不过只有 iA Writer 和 Reeder 感觉每天都能用上,非常值的。(iA 的 mac 版 200 块,还是有点贵)所以也果断入了 Reeder 4 当补票,也想看看拖了这么久的新版本有些啥功能。
为什么舆论在变得极端化?
最初发布于微博,因此语言比较仓促。
微博上乃至中文互联网上的舆论出了什么问题?一个可以看到的趋势是言论的极端化。几年前大家都会说「大部分的人还是好的」「尽管物业不好,业主还是好的」「不要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类似的话,至少也算个政治正确。现在呢?「把 xxx 全杀光」「雪崩了每片雪花都有责任」大行其道,仿佛越极端、越简单的口号有越多的拥趸。反潮流成为了潮流?
往大了说,「常识」(Common Sense)取代了习惯的观念。持有最原始最简单的结论最不需要心理压力,也最不用额外思考。承认吧,「因为 A 不好,所以 A 所在的群里 As 肯定也都不好」这样的逻辑对大多数人是有本能吸引力的。只不过,若干年重复的教育告知我们,这种逻辑不正确。我们相信的其实是老师、媒体、父母所代表的那个权威,而不是理性本身。
对 Evernote 的爱与恨
大象永不忘记,但大象会老去。
坦白说,我非一个 Evernote 资深用户,远比不得笔记本里存了数千条笔记的「老象友」或者英文论坛上「My life is in Evernote」的铁杆粉丝。自己应当是从 2014 年开始才在 Evernote 里面放信息的,而要到后来才知道其实自己的账号是印象笔记。一直以来,我使用这个软件的频率都不高,想起来在里面放点读书笔记或者电脑、编程小技巧。成为 Lumia 用户后,我注意到了 OneNote,并试图用它做过一段时间的笔记——很遗憾,我也没有坚持下来。一方面自己懒,没那么多笔记可以做;另一方面,OneNote 过分自由的设计在整理强迫症眼中非但不是优点,还是额外的心智负担。
我是从今年 2 月的云上贵州事件开始重新关注 Evernote 的。由于过高估计了麻烦程度,没有注册一个它区账号的打算,于是准备从高度依赖的备忘录迁移到 Evernote。(那时才发觉自己账号是印象笔记,真是讽刺)在去年实习期间我也短暂用过大象,后来没习惯,换成了自带备忘录。因为实在忍不住要体验一把 Bear,所以还是注册了个其他区的 Apple ID,重新用上了全套 iCloud 服务。后来我在网上看到有不少人说 Evernote 的优点既不在笔记又不在整理,而是收集。那时的我尚不能完全体会一个笔记软件的收集属于什么优势,所以我拿起 Evernote 浏览器插件,剪藏了一大堆网页——好了,跟很多人一样,到这一步,笔记本成了垃圾箱。
新博客已到站
在 2018 年双十一的前一天,由于某 VPS 服务商打折促销,自己换了台新的配置比原来的稍好些的服务器。又因厌倦于 PHP 和 WordPress,终于把博客系统换成了 Jekyll,此之谓人总是会活成自己当初最讨厌的样子,或者说……真香警告。不妨一说,大一的时候我就萌生过此类「静态博客生成器」的想法:能不能写一个脚本,把文章转换成需要的 HTML 格式,然后放到目录里?可惜当时的我并不会什么脚本语言,不然以当时的执行力可能还真能重新发明一个 Jekyll。
效率软件杂谈
说起来自己几年来用过的效率类 App 也不少了,尽管自己很难坚持,不过倒是有个喜欢折腾的习惯,从早年的 Linux 到现在的效率软件。正好好久没更新博客了,就随便对它们说说自己的看法。
效率类 App 的外延很大,从代码管理到任务规划,只要是能够提高工作、学习效率的软件,都可以划入效率这类范畴。不过,我们日常看到的多数效率软件无非都是写作、协作和日历事项。我想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开发门槛较低,不需要什么额外的领域知识(想想前端框架都用 TODO-List 做 Demo,搞个能用的并不麻烦);另外一方面,大众用户都需要这类软件,除了我等喜欢倒腾比较它们的爱好者之外,还有大量的用户此前从未接触过(仅因为一些偶然发现的小功能就感叹生活质量提高了),他们也完全是潜在市场。当然,用过一些雕琢不够细致的作品也会发现,要把它们做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Siri Shortcut 初体验
Siri Shortcuts 始于之前的 Workflow。实话说,自己当时对 Workflow 的印象属于鸡肋,由于 iOS 系统的限制,很多功能做不到,也需要在 Widget 去启动。相比 JSBox 的直接明了,功能确实差了不少。而自己却连要用 JSBox 做什么都没想明白,更勿谈 Workflow 了。因此,尽管苹果收购了 Workflow,我也没有对这个应用抱有太多注意力——手机上能做到的所谓效率和自动化实在太有限了,在这上面刻意追求有些错了方向。同样的,还有 IFTTT 这样的应用,不过它的着重点和 Workflow 似乎不太一样,有许多 Applet 是完全不依赖本机的。(比如每个 Google Voice 用户都会尝试的保活 Applet)
今年的 WWDC 推出了 iOS 12,其中将原来的 Workflow 和 Siri 整合到了一起,作为一个新的系统功能叫做 Siri Shortcuts。当然,还是需要额外安装。我一直觉得,Siri 是个有些无用的东西。(当然了,所有的语音助手在这一点上都没什么根本区别,而 Siri 的语音合成还明显不如微软的 Cortana)今年 Google 在开发者大会上用语音助手自动点餐的 Demo 震撼了许多人。而苹果终于选择放下曾经的固执,朝着另一个方向,在 Siri 有根本性的突破之前,走一走 Amazon Echo 的路子,让用户自己定义自己的语音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