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篇充分体现自己拖延症的文章。等到WWDC 2020结束了,等到iPad Air 4都出了。
我还是入手了2020款iPad Pro.
经过了长期内心的斗争,我本以为自己会改变消费策略,把目光转向电脑。早在去年国庆前,我就想入手iPad Pro,因为各种原因,我坚持了下来,没有下单。新iPad Pro的「加量不加价」让我再次鼓起勇气选择下单。
「iPad Pro虽然的确没什么用,但总是一个让人心动的产品。」我相信不只我这么想。要打一个比方的话:iPad Pro就像一颗好糖,总不能靠糖填饱肚子,但若作为零食,便是上佳之选。一直以来,我都对用平板替代桌面电脑这件事感到疑惑,因为它们在交互模式上都有根本的不同——不断抬手操纵竖着的显示器并不好受,而双手拿起平板玩这件事又如此直观便捷。当然,要做成一个割裂的二合一产品,或许可行,不过有较大可能弄出个「四不像」,比如想做平板的Surface,和想变成笔记本的iPad。
这代iPad Pro相比2018年10月发布的上一代iPad Pro升级十分有限:正面外观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屏幕四角弧度据传有微调);后背摄像头部分从单摄变成浴霸,加入了1000万像素的超广角镜头和一个LiDAR传感器;万众期待的A13X并没有出现,而是换成了A12Z这样一个诡异的命名(据研究,其实就是A12X多开了GPU的第8个核心);RAM从4G上升到6G,成为苹果移动产品线里内存最大的设备;起步容量从64G升至128G,价格略有下降。和iPad Pro同时发布的,还有正式支持触控版功能的iOS/iPadOS 13.4,和一个iPad Pro专用的「妙控键盘」配件。
虽然苹果「挤牙膏」的行为被消费者所调侃,但这不妨碍这代iPad Pro在平板市场继续保持旗舰地位。无论外观、性能、屏幕,它都已非常接近心目中「平板」的模样。
不过,这一代最吸引人的并不是其几无变化的设计,而是那句广告语——「你的下一台电脑,何必是电脑」。它真的可以做我的电脑吗?
其实本质上,iPad并无所谓「替代」电脑与否一说。「电脑」本就是模糊的概念。理论上,个人能负担得起,使用得来,跑得了计算的设备就叫电脑。自然,按这个道理讲,手机也算电脑,只不过手机更多用作沟通而非计算。从很多角度看,iPad(或者广义的平板电脑产品)都不是一个必需品。对某些人而言,电脑甚至都可以没有了。要看视频有手机,要改文件有电脑。平板这种尴尬的属性,其实就是发展到今天越发孱弱的原因。
但乔布斯发布初代iPad时说得没错。iPad本就是一个介于电脑和手机间的过度产品。它真的没有必要,亦没有能力取代谁。对消费者而言,从附加产品的角度看待iPad,会更好一些。它就是一个很大的触控屏,仅此而已。
去年WWDC时,苹果发布了iPadOS 13,宣布iPad的操作系统不再被称作iOS. 很多人非常振奋,认为这是属于iPad的一次革命。但,和许多苹果系KOL不同,我内心很平静,甚至有些想笑。除非iPad有朝一日真的用上了macOS(这已经不可能),否则给iPad上的iOS换一个新名字,只能理解为一种营销噱头:它的版本号和iOS同步,交互方式和iOS相同,未来的多数功能更新和Bug修复也是在两个系统间共享。这与watchOS/tvOS这样「完全不同」的系统相比,实在是令人猜测苹果是否是从微软改名部挖了人。
当然,iPad确实具备一些独有功能,比如Apple Pencil、ProMotion、画中画、应用分屏和浮窗等。但这些功能早在iOS时代就已推出,并且更多是基于硬件上的限制,才只在iPad上提供。(iPhone的屏幕尺寸强行分屏简直是灾难)
尽管由于疫情原因,iPad乃至整个平板市场都有所增长,但这不能掩盖普通用户对平板的需求变得孱弱这个事实。早年发布初代iPad时,它也被认为是又一个「改变世界」的产品,因为它有一个比手机大得多的屏幕。但今天看来,这块屏幕可能成了它剩下的惟一优点。
在国内,连PC都不大需要的很多人身边最需要的电子产品就是手机。一方面是国内网站纷纷推行「移动优先」,甚至刻意砍掉Web版,一切用App搞定;另一方面是iPad应用生态似乎陷入当年WP一样的恶性循环,相当多头部尤其是电商类厂商在iPad上留下一个几乎不能用的HD版。这令iPad的屏幕「大而无用」,能完成的功能甚至还不如手机。
与此同时,iPad还有一个远胜iPhone的「优点」——寿命长。现在还有大量用户使用着初代iPad Air甚至更早的iPad。因为它们电池容量大并且使用场景多是在家里,面对看视频这种日常需求,一台iPad可以插着电用很多年。(苹果当然能意识到这一点,因为它们甚至有「把iPad作为家庭中枢」的功能)再加上很多人的iPad是整个家庭共享使用,这使得iPad存量用户的换机欲望非常低。作为一个诞生十年的产品,iPad创造过成功,但它似乎很难再革命一次了。
苹果对此的回应,是强调iPad的生产力属性。「生产力」是容易引起误解的一个概念。其实理论上,只要你不是拿着iPad看电影或者刷微博,而是在做输入,那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力。
回头再看这句广告语,的确值得玩味。你的下一台电脑是不是电脑,其实不重要,因为你或许的确不需要一台真正的「电脑」。需要的实际是什么,是一台可以运行我想要的软件的设备。为何iPhone将不能使用微信这则留言如此令人恐慌?除却当下大环境环绕的焦虑感作祟,还因为一个事实——对许多中国人(是的,也包括港澳台甚至海外华人)而言,微信很重要,非常重要,极端重要,重要到全世界最先进的手机,无论是苹果的、华为的、还是三星的,不过是一个运行微信的容器而已。只要能流畅地运行微信,这部手机就已经足够作为大众意义上的「手机」了。
如此类比可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苹果心目中这个「不是电脑的电脑」究竟为何物。简单来说,如果你的日常工作无非面向收发邮件和消息、使用Office,那么你需要的或许不是具体的「一台运行Windows 10且搭载Intel处理器,具备有线键盘鼠标的电脑」,而是「一个可以帮助我处理邮件、收发消息、编辑Office文件的电子设备」。同样道理,如果你重度依赖的是某个专业软件,那么当它可以在iPad上良好运行时,iPad对你而言,就是电脑了,或者说,就不需要电脑了。
可惜,还是想得太美。
首先,要让iPad能够完成目前电脑能做的事情并且做得更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拿最常见的Office为例子,虽然某微软员工声称现在所有平台的Office都共享同一套底层逻辑,但显然iPad上的Office功能是不完整的。微软有没有足够的动力去在iPad上实现这一套且不论,这些UI显然需要针对iOS和触控屏的特点进行优化,需要大量的迭代。大厂都要花这么些功夫,小厂自然更没有资源去完成这些事情。
兼容性这件事,又美妙又可恶。如果IT行业愿意抛弃兼容性,那么我们可能会省下一大笔成本。但实际是,那些真的愿意向兼容性发起挑战的公司,大多都失败了。向下兼容虽恶心,但也是行业巨头们的护城河。苹果一向擅长放弃兼容向前看,但工作里稍严肃些的场景并不会这么宽容。一些公司日常需要的程序,甚至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原公司都倒闭多年,源代码都没留下。连Mac平台都在这方面困难重重,以至用户颇有微词。更何况根基不稳,限制还颇多的iPad平台呢?
最后,将iPad当作电脑使用这件事,可以看作对未来电脑形态的一种探索。几年前的我们绝对想象不到苹果会在iPad上引入鼠标和触控板。考虑到苹果以前的各种「挣扎」,可以判断,他们是在这个问题上妥协了。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未来的电脑仍然需要键盘和鼠标。如果是这样,iPad就很难在传统电脑擅长的交互领域战胜它们。而强调「何必是电脑」的iPad,自身也难免「电脑」的本质了。
更重要地,无论如何定义电脑,逃不出的一点是:用户需要有运行任意代码的自由。显然,这个要求和iOS平台的一贯作风彻底矛盾。所以我们看不到任何第三方JIT引擎,看不到真正的Shell,看不到编译器。很多人在猜测Xcode是否会被移植到iPadOS. 如果苹果真的有这个想法,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就是绕不过去的坎。这个难题,或许不会比如何处理与Epic的矛盾来得简单。
总之,iPad在生产力的层次上,对比Mac难有多少优势,无非是轻便程度、触摸屏、Apple Pencil,或许还有那个暂时派不上用场的LiDAR感应器。我们当然可以畅想未来:旧的东西不会迁移到iPad上,但新的东西可以在iPad上出现。但至少这一点依赖苹果是不够的,除非整个平板软件生态集体向前跃进。可是,平板在手机面前依然溃败得不成样子了,又有什么办法重归辉煌?
在今天,iPad Pro从设计、性能、系统各个方面来看,都是极为优秀的平板。看起来「真香」的iPad Air 4,相比起来只能算充满妥协的「刀功」产品。苹果仍然在不断探索iPad作为计算设备能够达到的边界。COVID-19蔓延以来,各类平板销量都在增长,说明平板作为一个品类,的确有真实的价值。但仍然难避免“Nice to have”这个定语。要知道「你的下一台电脑」长什么样子,也许还需要很久。
在此之前,就别抱太大期待了吧。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