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纪足够大或者喜欢研究历史的果粉应该都记得,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形容它的原话是 it runs OS X。当然后来我们知道,这只是吸引用户的说辞而已。除了共享大量Darwin的内核代码,OS X和iOS在用户能看到的地方已经是两套东西了。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两者的操作逻辑:一个基于鼠标,一个基于触摸。其余的区别,如是否允许用户随意安装软件之类,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君不见macOS对非认证软件的限制也越来越严?如果苹果希望向前推进iPad能力的边界,就必然面临这个问题——它还运行着iOS吗?另起炉灶创建一个新的系统不现实,除非发明第三种成熟的介于触摸和键盘鼠标之间的交互。如果运行iOS,在不对iOS这个限制极多的系统进行大改的前提下,硬件上的提升都是隔靴搔痒;如果运行macOS,那么也需要对现有的电脑系统进行大改,使其支持基于触摸的交互操作。想要发展得好,两条路都不算是好走。
像几乎所有的苹果产品刚发布时一样,第一代iPad Pro遭到了大量的嘲笑。毕竟,乔布斯当年还说过 Who wants a stylus? 呢。也有人本能地表示,这玩意肯定不如数位板。不过,随着软件生态发展,的确有一部分专业用户认可了这个产品的优势,纷纷表示这根笔除了配对难受以外,画起画来还是舒服的。除了这群人,因为常用的办公软件在iPad上都有了支持,对不差钱的用户来说,配个键盘,带出门还是挺舒服的,毕竟比笔记本还是轻多了不是?对于国内不少在手机上工作时间远远大于电脑的用户来说,我相信iPad Pro确实算一定程度解放了生产力,当然,这个程度多少,见仁见智了。库克自己说,他出门不需要MacBook了,带个iPad Pro就行了。在下以为,库克还是太亲力亲为。如果我是苹果CEO,什么设备都不用带,口述给秘书和助手不就行了?
奇妙清单是相当老的 TODO 列表软件了,对普通用户几乎免费。早期对一些要求团队协作的高级功能收费,被微软收购以后就停止高级功能和收费,但也不再更新了。奇妙清单的一大亮点在于全平台支持,从 iOS 到 Windows 乃至 Windows Phone 通通有 App,并且桌面端也是原生,实在不容易。(其实让几个 iOS 程序员兼任开发 Mac App 的任务也不会很难,满大街的 Electron 和 nw.js 实在影响体验)
当然了,任何软件都只是辅助提高工作生活效率的工具,改变自己的工作、学习节奏也一定是一个系统化的、长期的过程。寄改变生活方式的希望于某个软件并不现实。奇妙清单的功能并不复杂,容易上手。如果你此前没有太多折腾数字化工具的经验,可以将它作为入口,管理生活并进一步探索适合自己的方法体系。即使日后你认为它管理任务功能不足,至少作为购物和杂事清单还是不错的。一直都有传言称奇妙清单要倒闭或者停止运营,不过它大概还会在目前的状态下运营较长一段时间。即使要关闭服务器了,因为它提供了完善的 API,所以在发布通知之后,你也有足够的时间一键将已完成和未完成的任务列表转移到其他应用(比如 Todoist)中。当然,微软收购团队之后推出的 Microsoft To-Do (目前尚无 Mac 版)也是一个不错的相似选择。
Ulysses
某种程度而言 Ulysses 不算本文想描述的效率软件,不过实在有很多人推荐过它(包括后面的 iA Writer),所以也值得谈一谈自己对它的看法。Ulysses 是一个有相对久远历史的文本编辑器(好吧,有很多人习惯称呼它写作软件),提供了编辑 Markdown XL(一个扩展的 Markdown 语法)文本和管理文档等一系列功能。如果谈及 Mac 上辅助写作的软件,一定会有人提到 Ulysses,足以说明它在诸多 Mac 用户心中的地位。当然,Ulysses 也有 iOS 版本(尽管第一代 Ulysses 发布的时候好像还没有 iPhone),并提供基于 iCloud 的同步。
我不是 Ulysses 的深度用户(使用 Ulysses 写的字数应该不超过 10000),体验它也主要是因为 SetApp 提供的试用机会。不过它的可定制主题、可定制 Markdown 语法、打字机模式、流畅的写作体验和文档管理等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打开一个全屏界面很容易让人产生写点什么的冲动。(尽管用键盘而不是笔写作长文还是一个需要适应的过程)iOS 版界面相对简单,不过也足以在手机上进行临时的写作工作了。Ulysses 的同步没有使用 iCloud Drive,也就是说保存在文档库中的文档并不是对用户直接可见的(尽管你还是可以在 Mac 上的 Mobile Documents 目录中找到它),这点和 iA Writer 不同,同步也有稍长的延迟。
用 Ulysses 来书写内容当然是足够的,然而写作本身必然也具备痛苦和苦闷,正如这个软件的名字,尤利西斯。值得一说的是它的价格。曾经的 Ulysses 在 Mac App Store 定价 45$(中国区 298¥ 左右),iOS 版定价 25$(中国区 128¥ 左右),算是普通用户需要的软件里面价格相对高昂的了。(我不禁想起当年花了快 400 大洋入的 Photoshop CS6 教育授权,结果一直吃灰)这个价格见仁见智,对很多人来说就是几顿饭的钱。但是你可能也会觉得,它的功能可替代性太强,几乎能写代码的编辑器都支持 Markdown,Mac 上还有好些开源编辑器——我为什么要用它?另外,我也看到过用户反映,Ulysses 在对较长(数千字)文章进行编辑时会有明显卡顿感。这也算是针对写作的文本编辑器的一个通病。(诸如 VS code、Sublime Text、Vim、Emacs 这样的代码编辑软件中倒是很少看到这种现象)
Ulysses 现在的价格是 4.99$(中国区 26¥)一月,如果按年订阅则是 39.99$(中国区 218¥)一年,订阅在同一个 Apple ID 登录的全平台可用。如果是学生,可以得到优惠,6 个月订阅是 10.99$(中国区 73¥)。你可以得到 14 天的免费试用。另外,SetApp 也包含了 Ulysses,对于同一个 Apple ID 登录的 iOS 设备上也可用。
iA Writer
iA Writer,连同 Byword、Quiver 等在内的一系列写作软件,常被当作是 Ulysses 的竞争者。其中 iA 应该是最贵的,也是最老牌的,历经多个版本变迁。本文即是用 iA 写作的。相比 Ulysses 或者其他软件来说,iA 的可定制性很少——只能从两种等宽字体中选择,字体大小也只有三个等级,颜色主题除了日间模式和夜间模式外也不能调。设置页面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很多人调侃说,自己已经买了的软件,就会想方设法找到它的优点。这话不假。因为潜意识里,对于已经购买的软件,自己就不会把价格纳入考虑因素了。也许对于我,iA Writer 也是这样。每次用 Filco 的红轴键盘和双拼输入法,搭配全屏模式的 iA,写作起来的体验非常好。你可以在 iA Writer 的官网通过视频观看到 iA Writer 的使用方式和界面。
iA 基本支持 MultiMarkdown 语法,除了基本的 Markdown 标记之外,还有注脚、目录、任务列表、表格和 LaTeX 公式等扩展内容。最新的 iA Write 也加入了标签功能。iA 支持类似 Ulysses 和 Typora 上的打字机模式。同步过程是使用 iCloud Drive,意思是每篇文章其实就是一个 txt 格式的文本文件,并且可以在 iCloud Drive 上看到和用其他编辑器编辑。一开始我有点不满意这个做法,认为类似 CloudKit 的数据库同步方式更加易用和干净。不过 iA 支持新建文档的时候自动使用 Markdown 标题作为文件名,这一点也逐渐冲抵了基于文件的同步方式的不便。不过在处理中文全角标点作为标题时,文件名中的符号会被自动转为半角,这是个小问题。另外,可能因为文本文件本身不大,iCloud Drive 的同步还比较流畅。当然,你还可以选择用 Dropbox 同步或者直接在本机的某个目录下保存文档库,在你能够流畅连接 Dropbox 服务的时候,可能体验更好。iOS 端当然也支持对 iCloud Drive 上内容的编辑,并且甚至可以在里面打开你 iA Writer 目录之外的任何文件(即使需要用户自己操作,我也很惊讶 iOS 居然提供了这种接口)。使用基于文件的方式,即使有一天 iA 开发者作死不让你继续使用了,你也至少可以从目录导出你的所有文件。以 Evernote 为代表的数据库模式和若干编辑器代表的文件模式,实在是各有各的好处吧,也许有一天,会有一个兼具两者优点的应用出现也说不定。
iA 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支持 Windows 和 Android 平台。由于我没有用过,这里就不多讲了。缺点包括统计中文文章字数的时候有问题(Bear 也不对,除了 Word 很少有软件能把这事做好的),语法突出不支持中文(如果你使用英文写作,这倒是个很有意思的功能)。目前看来他们也不想把应用改成订阅制。(Ulysses 遭遇到的阻力应该会冲击很多开发者对订阅制打的算盘)他们的博客上每月会发布一篇文章,其中多数跟产品本身没有关系,质量倒是挺高的。iA Writer 采取买断制,Mac 版价格在中国区是 198¥,iOS 版在中国区是 30¥。Android 和 Windows 的价格没有看到,似乎 Android 采取了免费下载搭配 App 内购买的方式,Windows 版本可以免费试用,购买价格 19.99$。
今年的 WWDC 推出了 iOS 12,其中将原来的 Workflow 和 Siri 整合到了一起,作为一个新的系统功能叫做 Siri Shortcuts。当然,还是需要额外安装。我一直觉得,Siri 是个有些无用的东西。(当然了,所有的语音助手在这一点上都没什么根本区别,而 Siri 的语音合成还明显不如微软的 Cortana)今年 Google 在开发者大会上用语音助手自动点餐的 Demo 震撼了许多人。而苹果终于选择放下曾经的固执,朝着另一个方向,在 Siri 有根本性的突破之前,走一走 Amazon Echo 的路子,让用户自己定义自己的语音助手。
把 Siri 和 Workflow 结合起来,意味着你可以自定义语音指令,驱使手机去帮你做一些事情。这无关所谓真正的「智能」,不过这确实让它变得更加实用了。另外,Workflow 变成 Shortcuts 之后,显得更加官方化,有更多苹果生态下的 App 开发者主动为它提供了接口,这也使得它的功能边界更拓展了一些。
这里是个有趣的例子,我们想要检查一个人有没有发布新的微博。不想每次都点开,甚至像我这样把微博 App 删除了的人连特别关注都没得设置。我们想用 Siri 做到这一点。就以@带带大师兄为例吧。
新建一个叫做「孙狗微博」的 Shortcut,在里面随便设置一个喜欢的颜色和图案。
点击进入编辑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一个信息源。Shortcuts 有 RSS 的组件,但微博并没有给我们提供官方的 RSS 接口。或者可以在自己的一台 VPS 上写一个脚本定时刷新内容然后暴露一个 API 出来,但这样也太麻烦了。Shortcuts 支持在给定页面上运行一段 JavaScript 代码并返回结果,这个不错。不过这里发现了更好的选择,即微博的 API。这个 API 是从网页调试工具里发现的,带带大师兄的微博内容在这里,以 JSON 格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