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ofan's

Bonvenon al la malpura mondo.

标签: 消费主义

  • 舍不得买AirPods Pro正常吗?

    太正常了。

    都2019年了,仍有许多人(甚至年轻人)不理解「人和人具有个体差异性」的道理,总想用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价值观,给每个人的行为下判断。在国内,歌手在某地开演唱会,往往会有一堆赠票送给主办方家属。所以第一排有时候坐的,是连歌手名字都不清楚的大爷大妈。他们坐得靠前,又融入不了气氛,还有歌手因此在演唱会现场黑脸过。

    那么,对于他们,这张票值吗?太值了,这可是权力的快感!但要问他们是否愿意自掏腰包购买呢?或许就不一定了。在这个问题上,铁杆粉丝和大爷大妈的观念有严重分歧。换言之,人和人对价值的判断是有差异的。如果不能认可这个原则,在面对21世纪的消费世界时,一个人一定会感叹礼崩乐坏。

    贵吗?

    如果你觉得一个东西「贵」,有三种情况:

    1. 你买得起,觉得不值
    2. 你买不起,但很想要
    3. 你买不起,也不想要

    当代消费品,尤其是数码产品,越来越复杂和私人化。因此判断「值不值」也成了一件个人的、很难的事情。在不了解需求的前提下,用自己对价值的判断去给别人的消费观下结论,是自以为是的粗暴行为。稍微极端化一下,就可以说明这种做法的荒谬——我是男的,我不用卫生巾,所以所有用卫生巾的人都是在交智商税?

    小时候很想要某件东西,而家长不愿意的时候,他们喜欢找到一些道理,来说明这个东西不值钱,而不是坦诚地,从财务的角度,告诉小孩购买这个产品,会对家里的财务状况造成巨大压力。「我得不到一件东西,我就要想方设法贬低它的价值」,这种思维方式有深远持久的负面影响。

    一些网友喜欢用这句话形容苹果的很多产品:东西是好东西,就是贵。我认为这句话已经是一种消费观上的进步。大大方方地承认一个东西的价值,然后承认购买它会对财务状况造成负担。在不考虑价格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一个商品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呢?一个简单的方法:如果买它不会影响财务状况,你会买吗?什么叫影响财务状况?就是买了以后,本周乃至本月的其他消费会不会被迫改变。

    值吗?

    所以买1999元的AirPods Pro值吗?对我来说,不值。一则因为我不是耳机重度用户,普通AirPods已经可以很好满足我的需求。二则这种功能上的提升不足以让我以现有的AirPods 2和新款1999的价格作为代价。但我知道总有人会需要他,它也有独特之处,所以我不会对那些表示该产品很值的用户有负面意见。如果你已经觉得自己「买得起」,但还是拿不定主意的话。我建议你去直营店认真地体验一下,然后把每天从早到晚的生活轨迹梳理一遍,列出自己在哪些时候会使用它,生活质量到底有哪些改变。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看看别人的建议和看法是有意义的。但自己的决定才算数。把生活当作运营一家只有你自己的公司。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不要Judge别人。可惜,如此简单的道理,很多人也做不到。

    分期?

    我相信有一部分人是「谈分期色变」的。这种想法可能过于保守,但也没什么错。毕竟三天两头就能看到有人因为贷款自残自杀、走上绝路的新闻。看着自己可怜的信用卡额度,我好像没资格过分评论这件事,不过还是有几条基本建议:

    1. 请选择正规金融工具
    2. 拒绝有息分期
    3. 将无息分期作为锦上添花的理财工具,而不是雪中送炭的救命稻草

    最后一条的意思是,把「分期」当作「打折的全款」。分期能获得收益的基本原理是:拿这笔钱进行投资能够获得收益,且分期的这段时间内会有通胀。因此不妨计算一下你拥有的理财方式和收益率,然后结合分期期数得到一个收益,看作是这个产品的折扣。仅当你能全款买这个产品的时候,才进行分期。

    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是可怕的,但不是说一定就要矫枉过正,去过清苦的生活。在我看来,消费主义的根本——不是在于金钱,而是「认识我们自己」。没有iPhone、没有MacBook,我们是不是就不是自己了?为了销售,产品不仅要宣传自己多好,还要刻意营造出一种身份认同——买一个商品就等于为自己加上一个标签,若干个标签就定义了一个个体。苹果或许不是这种消费主义宣传方式的始作俑者,但在塑造这种认同感方面,可说是教科书式的成功。

    问题是,定义我们自己的难道不是思想、作品、才华、外貌、人际关系吗?消费主义把人变得不像人了,这是它最大的问题。不过,这也不全是商品的问题。毕竟,是花钱买个手机更容易,还是苦练吉他,在有机会的时候表演一把,震撼身边的人更容易?

    此文是鉴于知乎一个相关问题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