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nelises Bonvenon al la malpura mondo

当我们讨论iPad与生产力时,我们到底在说什么?

截至发稿时,因为穷,作者没有购买过任何一款iPad Pro(虽然也有在计划),仅手持部分人言「不想再看第二眼它的屏幕」的iPad 2018且自认为还过得去。因此本文也尽量跨越型号,讨论一些简单的设备提升所不能解决的本质问题。如果你对本文有什么看法或觉得我有偏狭之处,请联系我。

鉴于完成此文时,苹果发布的iOS 13中已经会在文本中的汉字与西文字符间自动加上合适的间距,所以我认为,引入相关的CSS属性和浏览器实现已经不会很远。此文和以后的文章将不再于汉字和西文字符间加入空格。

本文基于以前在论坛上关于此问题的回复,因此如果看到相同内容,请勿诧异。

生产力已经要变成一个梗了。

自2016年苹果发布首代iPad Pro后,关于「iPad与生产力」这个话题的讨论就没有停息过。尤其是在每年苹果发新款期间,若干数字媒体在评测外总会连续推送一系列讨论如何用iPad Pro创造更大生产力的文章,仿佛新科学发现一样意义重大。然而,希望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对更多的人群来说,好像事情的本质从没有发生过什么变化。

虽然2018年10月,苹果发布了俯视几乎所有移动设备,声称性能堪比「桌面级电脑」的第三代iPad Pro;虽然2019年6月,苹果在例行更新iOS大版本时推出了新的所谓「iPadOS」;虽然越来越多的软件都宣布或已经将全功能的桌面版本移植到iPad平台,不过我依然不看好iPad所谓的「生产力」概念。或者说,是不看好iPad能够真正地替代传统桌面电脑或者笔记本的作用。

我绝对不否认iPad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产品,尽管如今常常被冠上「买前生产力,买后爱奇艺」的嘲弄。可是,能让你以更舒服的姿势,获得更佳的看视频体验,这不也是一种价值吗?早在第一代iPad发布会上,乔布斯就表明了对iPad这款设备的定位——一个介于手机和电脑之间,能够让你在家里沙发上舒适使用的设备。自然,这里的中间,非不偏不倚的刚好一半,而是更偏向于移动设备的形态,甚至作为一个9.7寸的大号iPhone出现。苹果后续推出的7.9寸iPad mini,更是把这个定位往手机推了一步。以至于部分人愿意将一个移动数据版本的iPad mini作为不能打电话的日常手机使用——毕竟iPad的价格怎么说都要比iPhone亲民不少。

iPad作为一个产品很是成功。在手机尺寸不断变大的背景下,如此大的一块屏幕,从娱乐角度具有相当吸引力。但苹果未必想止步于此。一方面,iPad和iPhone越来越接近,甚至因为更大的手机而变得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因为iPad被大量用户当作纯粹的娱乐消遣产品,没有过分的性能需求,而使用场景不是飞机火车,就是自家客厅这样不缺电源的地方,所以iPad寿命变得非常地长。

如果定义一个坐标轴,原点0表示手机的定位,1表示电脑的定位,那么原始的iPad更像在0.3到0.4这样的位置。意识到这一点,和发现平板市场增长乏力之后,是时候开辟新的细分市场了。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推出新的产品,填补0.6到0.7这个定位的空缺。问题是,怎么做?这个产品是什么样的形态,其实可以化约为一个简单的问题——它运行的是哪个操作系统?

年纪足够大或者喜欢研究历史的果粉应该都记得,2007年初代iPhone发布会上乔布斯形容它的原话是 it runs OS X。当然后来我们知道,这只是吸引用户的说辞而已。除了共享大量Darwin的内核代码,OS X和iOS在用户能看到的地方已经是两套东西了。最简单的区分就是两者的操作逻辑:一个基于鼠标,一个基于触摸。其余的区别,如是否允许用户随意安装软件之类,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君不见macOS对非认证软件的限制也越来越严?如果苹果希望向前推进iPad能力的边界,就必然面临这个问题——它还运行着iOS吗?另起炉灶创建一个新的系统不现实,除非发明第三种成熟的介于触摸和键盘鼠标之间的交互。如果运行iOS,在不对iOS这个限制极多的系统进行大改的前提下,硬件上的提升都是隔靴搔痒;如果运行macOS,那么也需要对现有的电脑系统进行大改,使其支持基于触摸的交互操作。想要发展得好,两条路都不算是好走。

作为和苹果相爱相杀的老冤家,微软自然也有占领全平台的想法,尤其是它还把持着游戏主机。微软的选择与苹果形成了有趣的对比。Windows从7(甚至更早)开始,就时常用其对触摸屏的支持作为宣传点。而到了Windows 8,微软更是走火入魔,放弃了作为Windows灵魂的开始菜单(不知道和苹果放弃Home键哪个需要更大的勇气),全面拥抱基于Metro风格的界面。显然,这是针对触摸设备专门优化的。尽管笔者很喜欢Metro(现在叫Modern)设计风格,但这界面对普通的鼠标用户来说,实在是过于不友好了些。当然,微软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把开始菜单在Windows 10中加了回去。另一件事是,Windows Phone设备在8.1之后升级的系统也叫Windows 10。微软的思路是「融合」,是让包括手机、平板、桌面电脑、笔记本、游戏机的设备,都使用同一个系统。Surface系列产品和这种思路一脉相承。当你拿起一台Surface Pro时,它可以运行的软件和你办公室桌上那台电脑没什么区别,都是全功能的Windows。这也是许多Surface粉丝攻击iPad系列最主要的原因。这种思路究竟对还是错,无从评判,毕竟Windows Phone早已安息,微软甚至都开始推出Android手机,开发Android和Windows的协同功能了。

微软的思路和行动给苹果带来了压力。一直以来都有人猜想苹果会推出加入触控功能的电脑,甚至更进一步地把macOS和iOS像微软一样合二为一。但它们都被苹果的高管在公开场合否定了:iOS是iOS,macOS是macOS,二者可以联动,可以接力,但根本上,它们不是一个东西。苹果希望继续稳健地走iOS的路线,先不把iPad变成电脑,而是从美术创作者等苹果基本盘用户入手,观察市场反应。这是很自然的想法,因为即使macOS如今的软件生态也难说得上好。在这种思路下,苹果推出了第一次看到以为是山寨的12.9寸巨型iPad Pro,推出了一秒把iPad变蒲扇的Apple Pencil,推出了比不少机械键盘还贵的Smart Keyboard。

像几乎所有的苹果产品刚发布时一样,第一代iPad Pro遭到了大量的嘲笑。毕竟,乔布斯当年还说过 Who wants a stylus? 呢。也有人本能地表示,这玩意肯定不如数位板。不过,随着软件生态发展,的确有一部分专业用户认可了这个产品的优势,纷纷表示这根笔除了配对难受以外,画起画来还是舒服的。除了这群人,因为常用的办公软件在iPad上都有了支持,对不差钱的用户来说,配个键盘,带出门还是挺舒服的,毕竟比笔记本还是轻多了不是?对于国内不少在手机上工作时间远远大于电脑的用户来说,我相信iPad Pro确实算一定程度解放了生产力,当然,这个程度多少,见仁见智了。库克自己说,他出门不需要MacBook了,带个iPad Pro就行了。在下以为,库克还是太亲力亲为。如果我是苹果CEO,什么设备都不用带,口述给秘书和助手不就行了?

鉴于这种小有成果但又停滞不前的现状,苹果又一次扩展iPad家族的尺寸列表,搞出了个10.5寸的iPad Pro。苹果的设计师大概深受中国文化影响,记得「一尺之锤,日趋其半,万世不竭」的道理——你觉得一个尺寸大了,一个尺寸又小了,那我就推出个中间尺寸的。这下好了,带有120Hz刷新率屏幕和四扬声器的10.5寸iPad又一次成了最合适的爱奇艺设备……吗?反正,也没什么改进。大众好像也习惯了苹果的风格,知道库克不会爆炸式地推出革命性的产品。这不像是挤牙膏,反倒更像滴眼药水。

笔者看过的苹果发布会不算多,不过2018年9月发布Xs和Xʀ的特别活动算得上看过的里面最无聊的一次。毕竟2011年4S那次至少还有个iCloud和Siri。苹果大概也自知理亏(也可能是看到华为的表现,心生羞愧),准备在其他产品线上扳回一局。所以10月底又来了一次发布会,一举把MacBook Air、Mac mini、iPad Pro全更新了,果粉们纷纷沸腾,表示钱包已经准备好了。但认真想想,还是挤牙膏。最值得欣赏的还是发布会结束时那个女歌手唱的那首歌。

好吧,我承认第三代iPad Pro确实性能爆炸,确实凭全面屏造型就能让我有购买冲动;二代Pencil确实惊艳,手感确实好,iPad再也不用当蒲扇了;Type-C也是有生之年。一切好像都很好,可是还是掩盖不了它就是一个iPad的事实。尽管A12X秒天秒地秒空气,但我还是不能在上面运行Emacs,也不能同时开多个窗口显示。尽管iPadOS在多任务上有提升,用户可以切换多个浮窗,同一个App在适配后也可以多开了,但它和电脑之间毕竟有本质差异。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讨论某个产品算不算生产力工具的时候,首先需要明白什么才是自己的生产力。对不同职业和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而言,生产力一词的外延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文字工作、图像处理的人来说,iPad Pro能够很好地胜任移动办公的需求。理论上,其他职业的人,只要有足够市场,也会有开发商为iPad平台开发软件,就像Photoshop。尽管iPadOS目前对App权限限制还是相当严格,但现有的API足够完成多数专业用途软件了。

不过,程序员在这里是个例外。除非对iPadOS系统进行某种根本改动,否则iPad不可能成为理想的程序员开发工具。ARM和x86平台的差异在这里还不是重点,因为多数上层应用程序员都是基于动态语言进行开发,它们都能较好地支持ARM平台。更重要的问题是,目前看来iPadOS不可能支持对内核API(如fork)等的调用。在一个典型的程序员工作流程中,用户会编辑代码,执行编译任务,打开浏览器控制台,调试代码。这些基本需求会引申出对系统的要求,比如打开任意文件、执行可执行文件、运行系统调用等等。这些问题不是一个设备能续航多久、CPU有多强劲的问题。笔者不是抵触苹果对iOS系列的严格限制——相反,在国内的软件生态里,对应用采取如此严格的手腕是对用户负责的表现。但只要苹果想将「生产力」加诸iOS设备,就不得不触及这些问题。否则,堆砌硬件和做一些不痛不痒地小改动,不会从根本上拓宽它能做到的事,不会让它和iPad 2018或者iPhone有本质的不同。如果有人反问程序员才占潜在用户的多大比例,回答是,除了文字、图像、视频工作者,还有哪些人会是这种专业级设备的用户呢?不拥抱程序员,去拥抱习惯了Windows平台上垄断多年难用无比的专业软件用户,就会更容易吗?

另外,iPad Pro硬件在移动平台称得上强大,但即使第三代顶配的6GB内存,用来应付广大程序员日常的开发工作,还是有些力不从心。这些限制决定了iPad Pro至少在软件开发者这方面离「生产力」还是有相当距离的。

如果苹果开放了这些权限,也和这些专业软件开发商一一谈妥,让他们推出iPadOS版呢?iPad Pro就能和笔记本电脑一较高下了吗?未必。当代的几乎所有桌面系统GUI都是针对鼠标设计的,想想常用的编程IDE、调试器、CAD软件,要如何设计才能让它们在触屏下工作得自然?如果你很好奇强行上触屏是种什么体验,可以尝试在iPad上安装TeamViewer这样的远程控制软件,然后连接到自家电脑上进行下实验。尽管最新的iPadOS已经支持鼠标,但它还是作为一个辅助使用功能(不支持右键)而不是像macOS一样的核心支持。精确性从来都不是触摸屏的目标。如果要在iPadOS上推出一套完整的鼠标交互的话,为什么不直接在上面引入macOS呢?交互方式的逻辑,也限制了iPad Pro和许多人的生产力可能没有关系。

iPad自然有其合适的场景。但「生产力」目前来看还是少数人的爱好。对很多人而言,手机毕竟比电脑重要。连自己的电脑都发挥不出什么生产力,如何指望一个平板呢?如果有心做这件事,平价版的iPad已经足够充当一个「笔记本」的用途。「学习」的本质还是一种内容的消费而不是创造,和「生产力」似乎还有距离。它能在少数方面做到很好,能保持便携性和专业性的平衡。这就够了。它不可能代替电脑,但一定有它的位置。比设备更重要的,是拥有一颗时刻准备创造的心。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