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
-
怨气和戾气
记得第一次听到「怨气」这个词是在高中语文老师的课堂上,但是对此的体会可以追溯到更早。由于国内互联网特殊的环境,早期接触贴吧的人肯定都有过和人吵架的经历。要知道那时候的我都不太会用家乡方言骂人,在网上说人是 SB 却一套一套的。不过当时可没觉得这些算什么社会问题。可能年轻气盛,网上的争吵也还没映射到具体的社会问题。尽管我自己接触互联网的时候已经是 2007 年,换算成历史也快进入近代了。不过每次回想起当年,总会觉得有种奇特的美好。同现在打开手机能够看到的一切比起来,那时候的互联网生态依旧显得蛮荒。没有如今那么大的巨头,没有 O2O,上网只能用电脑(GPRS 也就能看个新闻)。要是把那时的我放到现在,可能会寸步难行,因为没有手机号。
-
舍不得买AirPods Pro正常吗?
太正常了。
-
军训杂谈
几天不上同心云军训也变成热门话题了。当时最高兴的,就是到了中午和晚上,大教官拿着扬声器说「带过去开饭」;每天晚上十点就能睡着;还有完事以后穿上自己的衣服那种舒服。军训结束后室友给我说,他不想当兵了,不是因为日子苦,而是短短十多天的军训就让我和他觉得,从来没动过脑子,人都要变笨了。
其实艰苦的东西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但是我们一直有种奇怪的思路,认为人生中的苦构成了一个偏序关系。可是,吃有些苦不会教给自己任何东西,从一些苦里学会的东西可能也没法用到另外的事情上。我对于人性可能比较悲观:在没有真的极度触动灵魂的事发生时,人的习性很难改变。高中和大学的军训我都瘦了十斤,后面要不了多少天体重又回去了。平时不爱学习,不爱锻炼的人,军训结束之后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
为什么舆论在变得极端化?
最初发布于微博,因此语言比较仓促。
微博上乃至中文互联网上的舆论出了什么问题?一个可以看到的趋势是言论的极端化。几年前大家都会说「大部分的人还是好的」「尽管物业不好,业主还是好的」「不要一棒子打死所有人」类似的话,至少也算个政治正确。现在呢?「把 xxx 全杀光」「雪崩了每片雪花都有责任」大行其道,仿佛越极端、越简单的口号有越多的拥趸。反潮流成为了潮流?
往大了说,「常识」(Common Sense)取代了习惯的观念。持有最原始最简单的结论最不需要心理压力,也最不用额外思考。承认吧,「因为 A 不好,所以 A 所在的群里 As 肯定也都不好」这样的逻辑对大多数人是有本能吸引力的。只不过,若干年重复的教育告知我们,这种逻辑不正确。我们相信的其实是老师、媒体、父母所代表的那个权威,而不是理性本身。
-
高考小记
不知不觉,已是高考结束的第四年了。当初一起参加高考的同学一个个都开始分享自己穿着学士服的毕业照。有些还认得出,有些已经换了个样子。大概知识的冲刷都让大家变得有了内涵。不过我们几个男生,不管讲究的还是不讲究的,从照片看上去还是一个样。倒也只能安慰自己,男性往往成熟得更晚一些。大二的时候还会看到有同学自信地穿着不合身的西装,似乎现在都意识到了,暗示自己是学生会干部,也不过是在朋友圈里多拿几个赞而已。
-
说说隐私
隐私很重要。每个人都知道。可什么才算隐私呢?小时候和同学课上传的小纸条、学期结束给老师的评语、自己拍摄的照片……给定一个事物,我们往往能对它属不属于隐私作出判断。但是对于「哪些是我们的隐私」,我们好像并不如「我家里都有哪些人」清楚。
-
不受待见的程序员
程序员正在遭受来自这个社会的,同对医生一样的误解。为什么大众会误解医生呢?或者说,为什么医生与患者间的关系开始变糟了呢?行医救人的职业古已有之,尽管那时尚无「白衣天使」这种搪塞个人追求的名字。然而工业时代来袭,全世界的居民都接受了经过塑造的现代生活方式、谋生手段,且几百年而不绝,这种改变仍在快速进行之中。物资丰富、日新月异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权获得更好的生活。为了区分这个先后缓急,才有了资本、技术、劳动作为收入分配的依据。医术自古即是一门技术,但那时技术还算不得资本,更何况是「士农工商」的年代?